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
首 页  |  盟务动态  |  领导活动态  |  民盟概况  |  参政议政  |  自身建设  |  盟员风采  |  缤纷天地  |  重要文件  |  理论宣传  |  社会服务
首页 > 参政议政

视力保护色:
围填海造地应慎行

2012-04 -01 09:25 :44 信息来源:烟台民盟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问题:
   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向海洋要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其中打头阵的是“向海洋要土地”。从广义上讲,围填海造地主要是用于农牧渔业和盐田的围垦、城市围海造地、码头工程和海岸建设、港内水产养殖等。近期,就烟台及周边城市看,突出表现在填海搞房地产开发上。
   随着宏观调控下土地指标收紧,填海造地高达数十倍的收益催生出了部分地方政府极大的填海造地热情。由于填海造地不涉及拆迁补偿,不易引发矛盾,填海成本亦远低于招标土地成本,且审批程序便捷,只需海洋局和环保局点头即可,政治风险也小得多,因此备受部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青睐。在多方利益驱动之下,填海造地没有对远期生态的影响进行认真分析,目前却基本上让位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很难成为决策的主要考量。在这场规模宏大的造地运动中,短期收益显而易见,但从长远看,后果和代价令人堪忧。

二、分析:

  海岸带地区是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与生物圈相互交叉、各种因素作用频繁、物质与能量交换活跃且变化极为敏感的地带。近岸海洋中的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 海洋岸线资源以及海洋物理资源。这些资源中的海洋生物资源、水产资源和物理资源多数是可更新(可恢复或称可逆)的资源,而岸线资源中多数为不可恢复或难以恢复的资源。现今的天然海岸线是在各种动力因素作用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处于一个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岸线资源中包括旅游岸线(沙滩、海岛、海岸风光、礁石等) 、深水码头岸线、滩涂岸线(滩涂养殖等)以及浅海养殖岸线等。这些岸线资源的形成一般都与海洋的水动力条件有关。一旦流场或风浪发生了变化,岸线的地形地貌(深或浅)、延伸或退缩(凝积或侵蚀)以及沉积类型将发生变化,岸线的功能也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难以恢复的。
    填海造地是在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改变自然海岸格局,对系统产生强烈的扰动,造成新的不平衡,有时甚至会引发环境灾害,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于港湾来说,自然条件的变化会对海湾的动力条件产生一定影响。但人为活动的影响往往更加厉害。用于农牧渔业和盐田的围垦、城市围海造地、码头工程和海岸建设、港内水产养殖帮将影响港湾的有效水域面积或破坏原有流场状况,改变了流场方向或减少了纳潮量,使港湾的功能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港湾和岸线的利用。 

(一)填海造地对环境的影响

1、围填海工程导致潮滩湿地生境退化,降低海域的环境容量 。
    由于生物只能适应某些自然条件,故在决定生态系统内种群结构时,自然条件往往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围海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从而致使围海工程附近海区生物种类多样性普遍降低,优势种和群落结构也发生改变,这一点不管在表层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还是在底栖生物调查中都得出同样的结果。
    在陆地和大海之间的滩涂起到环境容纳与自净的作用。污染物质在流到大海之前,有一个缓冲和稀释的过程,许多有毒物都是吸附在沉积物的表面上或含在黏土的分子链内的。在许多湿地中,较低的水流速度有助于沉积物的下沉,也有助于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的有毒物的储存与转化,使海洋生物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植物物种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
    围海造地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和以天然湿地生境损失为特征的不可恢复性行为。围垦通过改变潮滩湿地生境中的多种环境因子,如潮滩高程、水动力、沉积物特性和植被演替等的综合作用,导致潮滩湿地生境退化。围垦对潮滩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底栖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特征表现出来。

  大规模的填海工程,不可避免地会侵占潮间带沙滩和盐沼泥滩,破坏鸟类、鱼类和底栖动物的繁殖场所,并可能导致潮间带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下降。填海会改变区域的潮流运动特性,引起泥沙冲淤和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生物栖息地的质量,使生境间接受损.填海后潮位的改变会造成潮间带面积和位置的变化,影响岩岸、沙滩、盐沼泥滩和红树林的暴露程度和暴露时间,进而影响潮间带动植物群落的分布。工程导致海岸带侵蚀和沉积格局发生的变化,使潮间带泥滩和红树林受到影响。随着泥沙淤积的加剧,可能造成红树林的扩张,可利用的泥滩面积减小,减少鸟类的觅食区.填海后水质的变化也影响着红树林和底栖动物的生长.还有,填海的水温、水质的变化会使珊瑚礁脱色、难以恢复甚至死亡。
    总的来说,围填海工程附近海区生物种类多样性将明显降低,其优势种和群落结构也可能发生改变。如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使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濒危状态,许多生物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海岸带也失去了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同时,对滩涂和海湾大面积的围填海,严重影响纳潮量和海水自净能力,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2、填海工程与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填海工程引起的近海地貌变化可能会放大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效应。由于围海造田而形成的陆地通常仅略高于海平面,甚至填海堤坝后的地表低于海平面,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首先威胁到的将是这些区域。例如荷兰通过圈海造田改写着地球的版图,其水管理机构遍布全国,境内的水位通过无数的堤坝、沟渠、抽水机而保持稳定,使荷兰人“安全地生活在大坝的背后”。 如今,在荷兰最低的地方,处于海平面以下6.76米。荷兰有60%的人口、55%的土地和65%的GDP处于海平面以下。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的上升,荷兰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到2l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35~85厘米 由于荷兰西部的领土可能会沉陷,因此,实际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将更大。在未来150年内,估计海平面最高可能上升1.3米。为应对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荷兰超前地提出“与水相伴相生” 。2009年l0月,荷兰内阁批准“退耕还水”方案,准备将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推倒,将与比利时接壤的泽兰省内300公顷(约合3平方千米)开拓地恢复成湿地,给水让出空间,以应对海平面的上升。
    3、填海工程影响海域的自净能力
  填海的面积越大,对海域的流通量、水位、流速等水动力条件的影响也越大。突堤式码头对附近局部区域的流速将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可能产生泥沙淤积,水交换能力减弱。
例如,根据历史记载和近年来的研究,胶州湾在不同时期的最大水域面积分别是:1928年为560 km2,1958年为535 km2,1971年为452km2,1977年为423 km2,1986年为403 km2,1988年为390 km2。由这些数据可以得知,在过去6O年的时间里,胶州湾的面积平均每年约以2.8km2的速度在缩小,缩小了近三分之一,从而导致了流通量的减小和物理自净能力的降低。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胶州湾的纳潮量在不断减少,自净能力在削弱,海水的污染在一年比一年加重

(二)安全隐患: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发生时,近海多个人工填海区在海啸发生时被瞬间吞没。环黄渤海区域正好也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比较大的地震。日本的海啸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足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围填海相关政策制度的缺陷
    我国现行围填海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项目用海的审批权限,使围填海项目走上了有法可依的使用论证和环评论证程序。但从政策层面看, 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海洋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过轻, 围填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内容模糊等原因,导致围填海工程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现有的围填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影响为重点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没有将海洋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影响评价。如《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在海洋工程可能对海岸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增加工程对近岸自然保护区等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分析和评价。什么情况属于“可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没有规定。这样模糊的立法,往往导致最后的“可能” 变成“不可能”,建设者没有责任,主管机关也没有强制性的义务。而且这一规定仅对近岸陆地生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将海洋生态环境的范围缩小。同时,海洋工程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内容有些简单,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规定,没有涵盖更大范围的政策、计划及其他对环境有影响的战略评价。

三、建议:
   1、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地方政府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性,重视对环境影响的战略评价。目前进行的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应该立即警醒、深刻反思。填海造地要谨慎,必须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2. 尽快完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加大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法律惩罚力度,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细化围填海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尽快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和灾害保障机制。要像重视陆地国土一样重视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主管部门对海域的开发利用必须尽早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3. 涉及围海造地的项目审批时应慎重。

(编辑:烟台民盟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Copyright© 2007-2012 烟台民盟,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xiaofeng 建站时间:2007-9-18
鲁ICP备09054138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